在急诊科的纷繁复杂中,血小板减少是让医生瞬间警觉的信号之一。它可能悄无声息,也可能以凶险的出血为前奏,快速识别风险、精准决策干预,是挽救生命的关键。本文旨在梳理急诊情境下血小板减少的规范化处理流程,为临床一线提供实用指引。
急诊评估:快速识别“高危信号”
(一)生命体征与出血征象评估
立即关注: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(尤其颅内、消化道、呼吸道、肉眼血尿、大范围瘀斑)?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(休克征象)?
细致查体:皮肤黏膜瘀点、瘀斑、紫癜分布与范围?有无眼底出血、牙龈渗血、关节血肿?腹部触诊(警惕脾肿大)?
神经系统评估:意识状态、瞳孔、有无局灶体征(警惕颅内出血)!
(二)快速病史采集(重点突出)
起病急缓:突发还是渐进?
展开剩余85%诱因线索:近期感染(病毒/细菌)?新用药物(肝素、抗生素、抗癫痫药、非甾体抗炎药等)?疫苗接种史?输血史?
既往史:血液病史[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ITP)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白血病]?肝病?自身免疫病(系统性红斑狼疮)?肿瘤史?脾切除史?
家族史:有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?
(三)关键辅助检查(急诊优先)
血常规[含血小板计数(PLT)]:核心指标!明确血小板减少程度(轻度:50~100×10⁹/L;中度:30~50×10⁹/L;重度:<30×10⁹/L;极重度:<10×10⁹/L)。
外周血涂片:至关重要!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(血小板聚集)、评估血小板形态、寻找破碎红细胞[提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)/溶血尿毒症综合征(HUS)]、原始/幼稚细胞(提示白血病)、巨大血小板(提示遗传性疾病)。
凝血功能:鉴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、肝病相关凝血障碍。
急诊生化:肝肾功能、乳酸脱氢酶(显著升高提示TTP/HUS/肿瘤溶解)、胆红素。
病因初判与风险分层
基于以上快速评估,进行初步病因归类与出血风险分层。
(一)病因初判方向
1.生成减少:骨髓抑制(药物、放疗、感染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血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肿瘤转移)、巨核细胞生成受损(如B12/叶酸缺乏)。
2.破坏/消耗增多
免疫性:ITP(原发/继发)、药物诱导[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(DITP)]、同种免疫(如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)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。
非免疫性:DIC,TTP,HUS,溶血、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计数综合征,巨大血管瘤,人工心脏瓣膜,严重感染/脓毒症。
3.分布异常:脾功能亢进(肝硬化、门脉高压)。
4.稀释性:大量输血/输液后。
(二)出血风险分层(核心驱动处理)
极高危(立即干预):活动性严重出血(尤其颅内、内脏)或极重度血小板减少(PLT<10×10⁹/L)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(如高热、严重感染、近期手术/创伤、需紧急侵入性操作)。
高危:重度血小板减少(PLT 10~30×10⁹/L)伴有黏膜出血倾向(如口腔血疱、鼻衄不止、明显瘀斑)或 需要尽快进行有创操作。
中危:中度血小板减少(PLT 30~50×10⁹/L)伴轻微出血症状。
低危:轻度血小板减少(PLT>50×10⁹/L)且无出血症状。
急诊处理决策
(一) 极高危/活动性严重出血患者
1.立即启动抢救
气道、呼吸、循环(ABCs)支持,保障生命体征稳定。
积极控制活动性出血:局部压迫、止血药物应用、内镜/介入止血等。
2.紧急输注血小板
指征明确:无论病因,首要目标是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止血。
推荐剂量:成人通常1个治疗量(相当于6~10单位浓缩血小板或1个单采血小板),目标PLT>50×10⁹/L(关键部位出血或手术)或维持PLT>20~30×10⁹/L(一般止血)。
动态评估:输后1 h复查PLT评估疗效,必要时重复输注。
3.病因导向的紧急处理(同步进行)
高度怀疑TTP/HUS:立即启动血浆置换!是救命的基石。同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(如甲泼尼龙1 g/d 静脉注射)。避免输注血小板(除非致命性出血)!请血液科急会诊。
高度怀疑DIC:积极治疗原发病(如抗感染、抗休克)。根据凝血指标和出血/血栓倾向,考虑补充凝血因子(新鲜冰冻血浆、冷沉淀)、血小板、抗凝(肝素需极其谨慎)或抗纤溶(仅限明确纤溶亢进且无肾衰风险者)。请血液科/重症监护室会诊。
高度怀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:立即停用所有肝素!改用非肝素类抗凝剂(如阿加曲班、比伐卢定)。通常避免输注血小板。请血液科/血管外科会诊。
严重脓毒症相关:强力抗感染、支持治疗是关键。血小板输注指征同前。
4.经验性药物(根据高度怀疑的免疫性病因)
在等待确诊或高度怀疑ITP/DITP时,可早期加用: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1 g/(kg·d) × 1~2 d(起效较快,数 h至数 d);大剂量糖皮质激素,如地塞米松40 mg/d 静脉注射 × 4 d 或甲泼尼龙1 g/d 静脉注射 × 3 d(起效相对IVIG稍慢)。
(二) 高危患者(无活动性严重出血,但PLT极低或存在高危因素)
1.预防性血小板输注
主要指征:PLT<10×10⁹/L(无论病因)或PLT<20×10⁹/L且存在发热、感染、活动性黏膜病变等高危因素或需紧急进行有创操作(目标PLT>50×10⁹/L)。
ITP患者特殊性:无出血或轻微出血的初诊ITP患者,即使PLT极低,通常不推荐预防性输注血小板(因破坏快、效果差且可能加重)。主要依靠药物(激素+/-IVIG)。
2.启动病因导向的药物治疗(核心)
(1)高度怀疑ITP/DITP
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[泼尼松1 mg/(kg·d)口服给药或等效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]联合IVIG[0.4 g/(kg·d) × 3~5d 或1 g/(kg·d)× 1~2 d]。
目标:快速提升PLT至安全水平(>20~30×10⁹/L)。
(2)停用可疑药物(DITP)
这是关键!停用所有非必需的可疑药物。
3.安排紧急病因学检查与专科会诊:尽快明确诊断,指导后续治疗。
(三) 中危患者(中度减少伴轻微出血)
1.通常无需紧急血小板输注。
2.积极寻找病因:完善相关检查(如免疫指标、病毒筛查、骨髓检查等)。
3.根据初步判断启动治疗
怀疑ITP/DITP:可开始口服糖皮质激素[泼尼松0.5~1 mg/(kg·d)]。
明确感染相关:控制感染。
其他病因:针对处理。
4.密切观察出血征象变化:警惕病情进展为高危。
(四) 低危患者(轻度减少无出血)
1.无需急诊干预。
2.门诊随访:查找病因(如药物、轻度病毒感染、隐匿性肝病/免疫病),定期监测PLT。
时间就是血小板,决策关乎生命线。 掌握清晰的急诊处理流程,方能在血小板减少的危急时刻,为患者筑起最坚实的防线。
参考文献:
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.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(2020年版). 中华血液学杂志,2020.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