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兴业银行官网悄悄挂出一则消息:"正在研究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"。消息一出,评论区炸开了锅——
“稳定币是啥?和支付宝里的钱有区别吗?”“微信、支付宝会不会跟进?”“存款安全吗?”
兴业银行“盯上”稳定币 一场传统金融革命最近,兴业银行在半年工作会议上抛出一则重磅消息:“研究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”。消息一出,评论区炸开了锅——
有人调侃“银行也要搞区块链”,有人担忧“支付宝、微信要被取代”。但抛开情绪,这背后藏着传统金融转型的深层逻辑。
资料来源:网络;
稳定币是什么
简单来说,稳定币是一种锚定法定货币(如人民币、美元)或实物资产(如黄金、国债)的加密货币。比如1枚人民币稳定币≈1元现金,价格基本稳定,不像比特币那样暴涨暴跌。
展开剩余75%它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——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转账,无需银行或支付宝作为“中间商”。
兴业银行的算盘
抢回支付话语权:支付宝、微信已占据国内支付市场90%份额,银行沦为“资金管道”。稳定币若能实现跨境支付秒到账、零手续费,可能吸引年轻用户和企业回流银行体系。
降低运营成本: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,手续费高达3%,耗时3-5天。稳定币结算成本可降至0.01%,时间压缩至秒级。
应对存款流失:若稳定币普及,用户可能将存款转入“收益更高”的稳定币理财。银行需主动布局,避免沦为“资金仓库”。
支付宝微信会跟进? 取缔中心化博弈进行时目前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仍是“中心化”体系的代表——用户资金存放在平台账户,平台控制清算流程。而稳定币的“去中心化”特性,可能颠覆这一格局。
支付宝、微信的“护城河”
用户习惯:11亿微信用户、9亿支付宝用户已形成路径依赖,迁移成本极高。
合规优势:国内对加密货币监管严格,支付宝、微信若发行稳定币,需通过央行审批,流程漫长。
生态闭环:支付只是入口,背后连接着理财、信贷、生活缴费等场景,稳定币难以短期内替代。
可能的妥协方案
合作而非对抗:支付宝、微信可能接入央行数字货币(数字人民币),而非自研稳定币。数字人民币由央行背书,兼具“中心化监管”与“区块链效率”,或是更稳妥的选择。
试水跨境场景:蚂蚁集团已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,计划用于跨境电商结算。未来或通过“境内支付宝+境外稳定币”双轨制服务用户。
普通人存款是否安全 如何守住钱袋子稳定币的普及可能改变普通人的钱袋子,但风险与机遇并存。
存款安全:短期无忧,长期需警惕
国内监管“防火墙”:央行明确“稳定币不等于法定货币”,禁止金融机构为稳定币提供托管服务。短期内,银行存款仍是安全的选择。
技术风险:区块链虽号称“不可篡改”,但黑客攻击、私钥丢失等事件频发。若银行发行的稳定币遭攻击,用户资金可能面临损失。
生活中的真实变化
跨境汇款更便宜:留学生父母用稳定币汇款,手续费从3%降至0.1%,到账时间从3天缩至10秒。
菜市场的小变革:部分摊贩开始接受“数字人民币+稳定币”双支付,扫码后自动换算汇率,避免收到假币。
理财选择更多元:银行可能推出“稳定币理财”,年化收益比存款高,但需承担价格波动风险。
普通人守住钱袋子
业银行研究稳定币,本质是金融体系从“银行中心化”向“技术驱动型”过渡的缩影。对普通人而言——
不必恐慌存款安全:短期内,银行存款仍是“压舱石”;长期需关注政策动态,分散配置。
拥抱便利,警惕风险:跨境支付、小额转账可尝试稳定币,但大额资金仍建议留在银行。
从抱怨中找机会:若菜市场摊主用稳定币收钱,不妨多聊聊——他们的痛点,可能就是下一个创业风口。
金融变革从未停歇,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守住常识比追逐风口更重要。在技术的更迭过程中,掌握知识并且合理运用才是守住钱袋子的不二之法!
*本文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中基金及股票类型仅供展示使用,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
发布于:广东省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